四载寿宁留政绩 先生岂独是文豪 ——一代文豪冯梦龙的为官“喻世明言”

2018-10-16 16:45:37 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2094

习近平总书记曾数次提及明代文豪冯梦龙及其精神。他深有感触地说:“冯梦龙去上任走了半年。当时我就一个感慨,一个才高八斗的封建时代知县,怎么千辛万苦都去,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封建时代的一个官员吗?”

  明代文学家、思想家、戏曲家冯梦龙,一生勤于著作,作品颇丰。著名的“三言”《喻世明言》《警世通言》《醒世恒言》是冯梦龙通俗文学的代表作,开启了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先河。冯梦龙不仅为中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,还曾在61岁高龄时远赴闽东北山区寿宁任知县。他“政简刑清,首尚文学,遇民以恩,待士有礼”,为官一任造福一方。因此,清代编著的《福宁府志》和《寿宁县志》都将他列为“循吏”。

  以文流芳 修明吏治

  冯梦龙从小接受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,而且兴趣广泛,博览群书,“才情跌宕,诗文丽藻,尤明经学”。凭着聪明博学,冯梦龙20岁左右就中了秀才,可之后却一直没能考上举人。这也让冯梦龙有机会下沉到民间社会,开始从事通俗文学的搜集、整理和编辑工作。除“三言”外,冯梦龙还有《新列国志》《古今烈女演义》《广笑府》《智囊》《古今谈概》等多部解经、纪史、采风、修志的著作。

  此外,冯梦龙还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。他关心时事,体察民情,他的很多文章中都塑造了形象鲜明的清官,由此可以了解到冯梦龙修明吏治的思想。

  冯梦龙57岁得贡生,旋出任丹徒训导,崇祯七年由训导升任寿宁知县。他从江苏经浙江入闽,一路翻山越岭,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寿宁。那里“万山逶迤”,地僻民贫,与苏州老家的江南水乡形成鲜明反差。

  尽管年到花甲才能报效国家,他依然非常珍惜这次履新的机会。在这个贫困山邑,冯梦龙“一念为民之心”“不求名而求实”,“大事小事,俱用全力”“有事无事,俱抱苦心”,“以勤补缺,以慈辅严,以廉代匮”。他主张“下车即稔知瘠土”,不顾自己年事已高,跋山涉水,走遍全县,调查了全县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教育、风俗、民情、地理、历史等状况,细致观察了民间耕作、养猪捕鱼、房屋乃至葬墓等民情以及各地的田地、物产等特点。虚心向百姓求教,身体力行感受“寿邑之贫”“寿民之艰”,加深对各种时弊的认识。

  冯梦龙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身、治国、平天下的人生理想,体现了中国文人做官的很多特点。他不但立德,立功,更讲究立言,讲究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教化对一个地方长远发展的意义。他热心教育,重修学宫缺少大木,他得知有人出售,便捐出自己俸禄购买下;两次支持学官修缮县学,并“立月课”,将自己著的《四书指月》发给诸生,亲为讲解,使“士欣欣渐有进取之志。”在《寿宁待志》《官司》一节中,他郑重其事地把历任教谕、训导名籍一一开列记载,把他们的位子摆在知县之后、典史之前,使这些人随着《寿宁待志》而留名后世,都体现了冯梦龙对师道的尊重。

  勤政为民 实政及民

  冯梦龙曾说为官者要“真心为民,实政及民”。他认为“为民”是思想出发点,“及民”是行为落脚点。

  到任后,冯梦龙就提出了其治县纲领:“险其走集,可使无寇;宽其赋役,可使无饥;省其谳牍,可使无讼。”这个纲领包含三个目标:“无寇”“无饥”“无讼”。三个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,“无寇”是善政得以顺利实行的前提,“无饥”是善政的根本要求,“无讼”则是“无寇”“无饥”所带来的必然结果。他吁请上级捐资,修筑遭倭寇破坏、残破多年的城墙和四门,重立谯楼;他捐俸造阱,为百姓消弭虎患;他治理寿宁政简刑清,县监狱“时时尽空,不烦狱卒报平安”。

  这其中,最了不起的功绩还是“无饥”。寿宁九山半水半分田,自然条件恶劣,山高水寒,一年一熟,粮食收获十分微薄。加上水旱频仍,庄稼时常绝收,“一值水旱,外运艰难,立而待毙”。对此,冯梦龙的诗歌有着真实的写照:“穷民犹蹙额,五月卖新禾”“带青砻早稻,垂白鬻孤孙”。冯梦龙下决心改变这一局面,他查旧志,得知县衙幕厅前际留仓、预备仓共六间,他还学习前令戴镗的贮银输谷良法,让“官无发粜之扰,民有乐输之便”,使得县仓“三年以来,储俱见谷”,这样就可以应对灾荒,确保“无饥”了。

  在当时社会上,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和迫害现象,甚至有溺杀女婴现象。他在为官期间,发布了《禁溺女告示》,设厉禁、赏收养,倡导男女平等,斥责这种残害女性的野蛮行为。他说:“一般十月怀胎,吃尽辛苦,不论男女,总是骨血,何忍淹弃?为父者你自想,若不收女,你妻何而来?为母者你自想,若不收女,你身从何活?……”一代文豪从人情、人性及伦理角度步步责问,句句有理。接下来笔锋一转,则是从法令角度威慑之。既考虑严厉的法令威慑又考虑老百姓的特殊情况,并提出解决的方法。最后,让各乡每月呈报实情,形成机制,扭转了寿宁地区重男轻女的陋习。

  独标高韵 与梅同清

  冯梦龙在《戴清亭》一诗中写道“老梅标冷趣,我与尔同清”表明自己不随波逐流,要像老梅一样,在深山里独标高韵。他以清官自许,以清官律己。

  对官府的赋税恩典、银粮往来、操办收支,冯梦龙敢于亮家底、晒清单。他在《寿宁待志》中详细罗列了万历二十年之后朝廷加派的各种赋税、裁减的各类开销,共六十五项;罗列了泰昌元年以后朝廷减免百姓赋役钱粮,共七项。一项一项,一厘一毫一丝,历历在册。其他关于民兵粮饷增减、工程建设开支以及谷物储存运输等情况,也大都记载得十分清楚,不浑水摸鱼,不做糊涂账。他还为民请命,希望“长民者”了解“寿民之艰”,“垂怜于万一”,减轻赋税。百姓无钱买药,他“捐俸施药”。

  有一则小故事记载,明崇祯七年中秋,县城地主柳必得来给冯梦龙送礼,正欲离开。冯梦龙一把拉住他的袖子,厉斥“这里是四知堂,天知、地知、我知、子知”,并语重心长地讲述了东汉名仕杨震“四知”拒金的故事。不久,冯梦龙自掏银两将破旧的“四知堂”重新修葺,制作匾额悬挂于门楣之上,时刻警醒和勉励自己。

  冯梦龙勤政为民、清正自律,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”,这些理念和作为,在他为官从政上留给后人的《喻世明言》《警世通言》《醒世恒言》三部著作里均有体现。闽东籍黄寿祺教授,曾赋诗称赞冯梦龙“‘三言’世上流传遍,万口交称眼识高。四载寿宁留政绩,先生岂独是文豪。”

  卜宪群点评

  冯梦龙(1574-1646)生活在明朝神宗、光宗、熹宗、崇祯和南明时期,这正是明朝走向衰亡的时代。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斗争不断加剧,士大夫党争愈演愈烈,宦官魏忠贤暴虐专权,政治极端黑暗。崇祯帝急于求成,屠戮大臣,用人不当,更加速了明朝走向灭亡的步伐。另一方面整个社会,官场与民间弥漫着腐败、奢靡之风。《明神宗实录》载御史赵文炳奏疏说:“迩来繁华僭逾,风俗大坏。”冯梦龙出仕的崇祯三年(57岁),以及任寿宁知县时的崇祯七年(61岁),又正是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、内外交困的岁月之中。内有饥荒连连,高迎祥、李自成起兵,外有后金大举攻明。此时已在花甲之年附近徘徊的冯梦龙,获得的官位不过只是一个训导和知县。

  我谈这个背景的意思是想说,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士人,冯梦龙不可能对当时的时局没有自己的看法,不可能不知道未来的险恶。但是,从他在寿宁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中,丝毫看不出他对国家的忠诚、对老百姓的爱护有任何动摇,丝毫看不出他在动荡岁月中为自己逐利的私心。

  这是一种担当精神,正是这种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担当精神支撑,冯梦龙才维护住了闽东北一方百姓的安宁。什么是知识分子?什么是一方的父母官?冯梦龙给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。


13850364051(吴晓荣)
首页
调查征集
最新公告
便民热线
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0